從耳機傳來的意外驚豔

  第一次聽到YOASOBI並不是什麼特別有記憶點的場合。無奈、憤怒、歇斯底里與哀傷混雜在無數深呼吸之間的氛圍大概是約莫四年前某段日子的日常。那天大概也是在這種情緒包裹下,騎在每天固定回家的路上時,耳機中演算法隨機播放的曲目中突然就來了一段唱腔清新,曲風平靜卻又不失節奏感的樂聲。雖然歌詞大概只能聽懂個二、三成,但心頭還是莫名一緊,有種發散的心緒被緩慢收束的奇妙感受。因為當下還在騎車,所以無法馬上得知這是哪一首歌。到家後馬上點開播放紀錄。「YOASOBI—たぶん」,這就是我跟YOASOBI的第一次認識了。

文章標籤

涼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論你是從電影、小說認識,或甚至根本沒真的把哈利波特看完,當聽到霍格華茲、金探子、分類帽、去去武器走等名詞,肯定都多少知道這些名詞是什麼意思,腦中大概也會浮現一個黑髮、戴著圓框眼鏡的男孩。哈利波特系列大概是近半個世紀以來唯一能被稱為「現象級」的文學作品,沒有哪部作品可以在出版二十多年後仍風靡全球,讓幾個世代的人們都認識故事中的角色、情節與物件。它或許沒有如針砭時代的犀利,也沒有飽滿深摯的情感宣洩,在許多人眼中它可能毫無「藝術」的內涵,然而正因為能走入大眾,才讓哈利波特系列成為一代人眼中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記得小時候,與許多臺灣人一樣都是等到2001年第一部哈利波特電影上映才認識到這部作品。在七部電影陸續上映的期間雖然一直嘗試著要將原著小說看完,但與很多喜歡文學的人不同,我的閱讀習慣起步算是非常晚,一直到大學畢業前才養成。在此之前,即使是如哈利波特這樣被定位為兒童文學的小說,也很難讓我完整讀完幾本。直到在電影完結多年以後的現在,我才終於將七部作品一口氣咀嚼完畢。如今在讀過不少中外文學後回頭來看哈利波特,少了一點徜徉魔法世界的驚奇,卻也得以用更細膩的心情去感受這部經典。有趣的是,即使早已知道結局,在閱讀的過程中,劇情發展帶來的驚喜感仍讓人宛如初見。這部作品之所以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確實不是一時碰巧。對我來說,與貓頭鷹的相遇即使遲到了這麼多年,但它帶來的魔法魅力卻絲毫未減。

文章標籤

涼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概是繼駱以軍的《匡超人》以來最不好讀的一部作品,期間還因為課業關係導致沒太多時間好好嚼食這些文字(這個情況有很大機率會在接下來至少一年內持續),加上原來閱讀速度就很慢的我遇上這部腦洞大開的小說,最後的結果就是這短短三百多頁竟花了我將近半年才看完。

  會說這部小說腦洞大開,並非因為他在設定上是近未來的科幻故事。確實一開始會想買來看,是因為看到簡介裡說到「小說展演的是科技全面接管世界前的最後一抹人性微光」(by 黃崇凱)。這種Cyberpunk式的設定向來很對我的味,然而不出幾頁就會發現,科幻設定完全不是重點,腦洞大開的是知識、語言以及邏輯上的荒謬­……

文章標籤

涼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被豢養而活,為自由而死,你會選哪一個?

 

文章標籤

涼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惜毀滅所有一切也要完成的夢想,最後剩下的會是什麼?

 

文章標籤

涼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觀的建構手法

  這裡是人類最後的天堂,沒有過去,只有新的未來。只要按照遊戲規則走,伊甸園將永不殞落。

文章標籤

涼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談《桑青與桃紅》之前,有必要對其作者聶華苓女士的生平先做簡單的認識,而後才能真正嚼出這部經典之作的精妙。聶華苓生於1925年的中國大陸,經歷中日戰爭與國共內戰後來到臺灣,筆耕於白色恐怖時代下,最後輾轉到了美國愛荷華創辦國際寫作計畫,至今仍持續為世界文壇貢獻不懈。用聶女士自己在紀錄片《三生三世》中的兩句話便能鏗鏘又不失底蘊地總結其生命軌跡:

 

文章標籤

涼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起對共產主義的批判小說,George Orwell絕對是二十世紀以來最著名的作家,包含《動物農莊》與《一九八四》都是即便非人文領域者也有所聽聞的經典之作。身為1940年代的筆耕者,Orwell親眼見證了蘇聯極權共產主義的興盛,卻也在資本主義發源地的英國體驗了戰亂中普羅階級的困頓掙扎。因此雖然作品中充滿對共產主義的尖銳批判,但Orwell本人並非保守自由主義者,而是具有改革意識的社會民主主義者(Social Democrats)。

 

文章標籤

涼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的方法論

  很多人(包含我自己)在評論文學作品時,大多在不知覺中將閱讀心得呈現為一種純然詮釋內心體驗的記述。然而如何品味一部好的小說,卻不是雜亂無章的自由解釋,文學其實如同科學一般,同樣能有也應有一套系統性的梳理脈絡。用社會科學的術語來說,評論文學也應有一套足以達到「信度」與「效度」的測量方法,不同處在於這套方法比起社會科學已形成各有擁護的眾學派,其更可容忍個體差異。(若以這個角度而言,文學實際上與科學也沒有明顯的分野了)

文章標籤

涼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吸血鬼、狼人到九尾妖狐甚至愛爾蘭矮妖精(Leprechaun),在西方影視或日本動漫的影響下,這些妖怪早已用各種形式被當代的人們記住,漸漸地從古老的傳說蛻變出截然不同於傳統的角色性格。他們或許是能與人類談戀愛的美男子;是被封印在主角體內的強大靈魂;又或是穿著吊帶的紅髮醉漢,這些曾經的傳說並未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消失在人類眼界中,反而被賦予新的角色性格而更受人們喜愛。

  回頭看看臺灣乃至整個華人文化生活圈,妖怪似乎在現代化的巨輪輾壓下被驅趕殆盡。相比於西方傳奇生物,屬於我們的妖怪傳說幾乎早就被人們遺忘,在我們的社會脈絡中不再有這些妖異傳說存在的空間。對比那些早就成為流行文化元素的西方妖怪,虎姑婆、紅衣小女孩等本地妖怪的消失顯得令人唏噓。這部《唯妖論》雖篇幅簡短,內容也相對淺薄,卻是大眾文學裡少數針對台灣妖怪有所關懷的作品,透過其中對傳說與史料的梳理,似乎我們也能看出在這個不同文化交匯的島嶼上,歷史來去的眼界變遷。

文章標籤

涼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