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是歷史,是紀實,也是小說。這是一部由現實與虛構交織,敘寫作家們為人所知的生命以外的情緒、心境,由文藝鋪寫出時代春秋的奇作。

  十一篇看似不連續的故事,十一個不同的主題,從作家、時代、電影、流行音樂,甚至到看似和文學沾不上邊的英文教科書、百科全書,黃崇凱用各種令人驚喜的角度,透過不同的敘事者勾勒出這些故事主角容易被大眾忽略的另一面解讀,並且將之串成一段橫跨台灣自戰後到近代的文藝史。

 

  首篇《當我們談論瑞蒙‧卡佛,我們談些什麼》不只是作為全書首篇登場,更帶領讀者對後面的各篇故事有個初淺的脈絡認識,其後的故事以一個最大的概述來論便是「當我們談論xxx,我們談些什麼」。黃崇凱老師的作品,至今我也只讀過《比冥王星更遠的地方》,僅僅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老師擅長用一種使人意想不到,或可說是跳脫普遍小說框架的敘事角度來鋪陳故事。在《文藝春秋》裡,這等表現同樣沒少,繼續用那獨特「黃崇凱」式的手法來說故事。故事裡的敘事者,從監視作家的情治人員、幾百年後移居火星的地球人,一直到過世作家的妻子、素不相識卻持續投信的對岸台裔等……。一篇篇讀來似乎都能感受到作者想大膽嘗試用不同書寫方式說出不同故事的實驗精神。這讓我不禁想起,在那短短幾個月幸運受教於黃崇凱老師的歷史課堂上,某次回家作業是「寫給某某卡通人物的一封信」。現在想來,也許老師正是嘗試將自己的創作風格帶上課堂,教會台下30多個156歲的少年少女用更具創意的角度看待世界吧?

  每個作家,或說每篇文章,無論是其生命史或文句,都在體現那個時代當下,人對於環境與際遇的想法。《如何像王禎和一樣活著》裡,王禎和作品中對當代台灣處境的感受,透過作者的筆放大到火星與地球間關係的脈絡重新述說一次。其他的故事亦是如此,作為故事主題的文藝作品或作者將自身對命運和外在環境的情緒刻劃在作品中,後人做第二次解讀時又將自我對生命的感受疊加、揉合進去,於是我們便能窺見一個時代不同的面貌,以及其串連而成的,我們可以稱之為歷史的紀錄。

 

  生活在當代的我們藉由讀歷史來感受那距離己身遙遠不可及的時代氛圍,其實讀文學也一樣……不,不只文學,流行音樂、漫畫、電影甚至教科書都一樣。並且比之歷史能得到更多的是,透過這些灌注了個人感情的作品,我們更能貼近那個時代最真實的面貌,因為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們將這些作品變成載體,將他們在那時最真切的感受傳遞給幾十年甚至千百年後的我們。無論是對命運及現實的拚搏或是對時代的感慨、懼怕,作家們的心境世界藉由作品投射在後人眼前,也許再經過另一個作家的重新導演,逐漸建構出一個我們更容易體會的樣態,那個年代的形貌就這麼浮出在眼前了,其中不同於單純歷史的是,這裏面帶有情感。或許有一天,黃崇凱的心緒與他的文字也會經由這樣的過程為後人所解析。再次覺得慶幸,除了現在手上閱讀完的這本《文藝春秋》外,當年能上到那堂黃蟲最後的歷史課,那堂最後播放火影忍者自來也死前獨白的歷史課。把那堂課的記憶與後來看見的文字作品融合,也許我便能說自己更加貼近某個作家了。

showLargeImage.jpg

從,文藝的,角度,來看,臺灣,是什麼?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黃崇凱 文藝春秋
    全站熱搜

    涼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