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文字,經常會在不知不覺中拼成一個人心中世界的輪廓,尤其在那些看似毫不起眼的日常隻字片語中,更是在字裡行間裡昭告天下這個人的性格、理念與內涵。

  要想了解一個人真實的個性,只從公開的言行和談論來看往往都是失真的,就像我們不可能從總統或球星的官方帳號上看出此人真正的人格特質一樣(突然爆走的不算),若是能翻出他們與親友的私訊、line對話、FB廢文或寫給自己看的部落格文(咦?!),或許才更能了解這人到底是不是跟外表一樣正面或邪惡。這樣的作法套用在那些逝去千百年的古人身上當然也是適用的,雖然我們無法親眼親耳感受到這些名人的言行舉止,那個年代也沒有臉書或推特,但好在唐代那些個名人(或怪人)總是喜歡沒事就寫詩、寫信甚至唱唱歌,多少也讓我們能從中拼湊出他們真實的生活面貌。《崩壞國文》便是在這樣的脈絡下,從那些國文課本上偉大的文學家的作品中,一層一層解析出他們超出既定印象的真面目。

  近年來隨著大家對過去教育的反思,長年以來被教導的那些歷史印象也逐漸地被顛覆,所謂的翻案文章越來越多,除了那些在以前的課本中被寫成壞人的人物終於有機會被用一個更加中立、客觀的角度重新評價之外,那些以往被奉為偉人,對政治或文學有重大貢獻的大人物們也被拉近現實生活裡重新認識了一番。撇除掉帶有政治或意識形態目的的翻案外,這樣經由辯論和多方考證重新評價歷史人物的風氣確實有助於我們用更不同的角度去看以往的歷史,不僅更真實地還原那個時代的面貌,似乎也更讓人能打從心裡理解時人的想法。

  唐代可說是中國文學上最輝煌的時代,就算背不出幾首詩,好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名字應該沒人敢說沒聽過(不然大概會被取笑吧)。對文學或歷史完全沒概念的人甚至會鬧出把什麼文學家都歸類在唐代的笑話,雖然有些荒謬,但這也顯示出唐代文學對後世的影響力。而這些唐朝詩人們在國文課本上留下的作品不用說,當然被賦予了各種優美、感人的意境,作者簡介的欄位也是寫得成就非凡、天賦異稟,對國家忠貞,待人有如聖賢般偉大。可是仔細想想,若這些人都如此完美毫無缺點,唐朝又豈會滅亡?他們又豈會有諸多煩惱,有些甚至落得在貧病交迫中孤單離世?說穿了他們也不過是那個時代裡的平凡人,同樣有七情六慾,同樣有雷人的個性缺陷,同樣一天到晚弄碎玻璃心,同樣喜歡沒事就寫寫廢文無病呻吟一下,只差在他們的廢文寫得足以名留青史罷了。仔細推敲白居易與元稹的書信,不難發現兩個好基友個性中都有讓人抓狂的缺陷;柳宗元與韓愈等人被貶官時寫下被後世推崇為文學極品的詩文,如果真的看懂了就會發現那不過就是肥宅跟魯蛇的抱怨。原來這些國文課本上的偉人和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若他們變成今日的政治人物,這些天龍人的文章肯定會被鄉民吐槽或噓爆吧!

  但是翻案文的價值絕對不是把一切都拉下神壇。就算是廢文連篇,能流傳千年的廢文也不是人人能寫得出來,光這點看來,這些官場、情場失意的宅宅們就值得我們繼續尊敬了,而他們寫的作品也應該繼續被保存下來。讀懂歷史最有趣的並非讓自己看起來高人一等,就算是以古鑑今這種高尚情懷離我們也太不切實際,真正有趣的是在讀懂歷史或文學的當下發現即使相隔千年,人心中的思念、感動、快樂及痛苦原來從未改變,由此似乎讓我們與那個年代更加親近一些,面對同樣的生活也能稍稍覺得不那麼孤單。

  《崩壞國文》對於那些從未對唐代文學、歷史及文化產生過興趣的人來說,可算是一本入門書。書中並沒有太多艱難的歷史知識和國學常識,但藉由PTT鄉民式的口吻解析這些文學作品與文化,依舊能對唐朝人的生活和內心世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有人會說死記硬背的方式並不能讓人真正喜歡文學及歷史,這樣的說法並非完全正確,而是因人而異的。一開始對人文學識沒有興趣的人適合從「行萬里路」來學會「讀萬卷書」;但對另一群人來說,正是因為先「讀萬卷書」,行起萬里路來反而更有不同的體會。對我來說,國文課上那些當初讀來無趣的詩句,在實際走過那些古都的旅途上卻給了我看出不同意境的能力,在如今讀起這本《崩壞國文》時也更讓我覺得這些大文學家是如此可愛近人。

04400225_v.jpg

有一種留名青史,叫古人的廢文玻璃心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崩壞國文 謝金魚 唐詩
    全站熱搜

    涼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