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機器人與熱血少年,歐美有緊身衣英雄與魔法,那華語世界呢?有「俠」!俠客類的作品自從60年代金庸大師及一眾武俠小說名家發揚光大,加以周邊電玩、戲劇等推廣,儼然已經成了文學界的一個新的分類。無論「武俠」或「仙俠」,這類作品最大的特色在於,將故事背景與中國歷史或神話相結合,在歷史模糊不清的地帶「見縫插針」。或許是延續明末以來歷史小說的創作風格吧,武俠小說總能給讀者強烈的代入感,畢竟歷史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件,無論從課本裡或親眼所見的遺址遺跡,在在都提醒我們那遙遠的過去成就著現在及未來,而一段合理或至少破綻不大的故事情節被寫入到年表中的某個線段,便能讓讀者產生錯身的感受。這在歐美小說或創作裡是比較少看到的類型,那些中世紀冒險大多直接將故事安排在某個奇幻異世界中,又或者是在那眾神爭戰的傳說裡,給讀者的沉浸感,或至少對華語世界讀者來說,便顯得不及武俠小說了。
相較於武俠,仙俠類將真實歷史的比例降低,提高故事中的奇幻成分,帶給讀者或觀眾更多的畫面感,也因此更容易成為電玩或戲劇的題材,例如「仙劍奇俠傳」、「軒轅劍」等等。或是出自一首詩,或是發源自一段上古歷史,或是起源自某項古老習俗,或是發跡於史書裡沒有記載到的空白年分,仙俠的歷史考究可能只是一點即過,甚至真實歷史只不過是奇幻情節開展前的引子,但不能否認的是這類作品比起合理性更高的武俠類,創作的自由度更大,讀者的視覺感官體驗也更強烈。甚至也因為不必拘泥於自然科學上的合理性,時空穿越等情節更成了作家們愛用的創作手法,無論是古人跑到現代馬路上逛大街,或是現代宅男宅女掉進千百年前的戰場上慌忙逃竄,只要還保有俠客類小說最核心的俠義精神、劍與武功,那麼仙俠類的創作範圍可說是無限大。
初見《劍魂如初》,大概會以為只是一本東方版的《暮光之城》,男女主角為不同族類卻又偏偏相愛,一連串的矛盾糾葛……,可實際上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仙俠小說。女主角應如初是一名甫出道的古物修復師,男主角蕭練是中國古代傳說中商天子三劍中殺人於無形,成語兵不血刃由來的名劍─「宵練」的化身。而應如初也並非一介普通女子,而是傳說中打造商天子三劍的鑄劍師轉世,因此命運註定兩人的相遇,以及伴隨而來的風雨。始於本能,本為刀劍的蕭練抑制不住自己嗜血好殺的天性,好幾次想對應如初下殺手,而應如初的天命也為她與她的家人帶來殺身之禍,被另一派同為刀劍化身的殺手獵捕,冒險即由此展開。雖然越看越覺得與《暮光之城》的結構十分類似,但兩者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劍魂如初》的節奏快得多,御劍飛行、劍影刀光的交伐以及各種特異功能的展現,讓整部小說讀來並不只有言情小說容易產生的「黏膩感」,更多的是鮮活的畫面和衝突場面帶來的快感。更重要的是,作者懷觀對古物歷史的考究將整部故事帶離言情小說的定位,從古物的修復技巧,到「宵練劍」、「含光劍」、「承影劍」、「荊州鼎」、「編鐘」等等古物的背景介紹,雖不至於深入,但對一般讀者而言已是難得的知識。這也是為何我認為這部小說不該僅僅被定義為言情小說。
小說中的畫面感,往往能為靜態的感情描寫增添彩度,好比愛情,在金庸裡有《神雕俠侶》的情節跌宕來作刻劃,在《劍魂如初》裡亦如是。若只是描寫應如初與蕭練之間,人與劍的愛與衝突,想必整個故事不免會陷入一種糾結的煩悶感。故事情節加入了與反派的衝突,劍化形成人的奇幻敘寫,不僅將劇情的節奏一下加快,更讓讀者彷彿在看一部奇幻電影,畫面感接續不斷,不只不會使人墮入感情戲的沉悶,反而在隨著劇情前進的過程中慢慢被帶入角色的內心世界,形成一種自然入戲的沉浸體驗。當然,能營造出這樣的效果還是要歸功於仙俠小說天生帶有的優勢,如同前面所敘,仙俠小說可以跳出合理性的框架,也就能給予作者與讀者雙方之間更大的想像空間。懷觀在場景的描寫上展現十分優秀的寫作功力,她很明確地告訴讀者這個場景中有哪些物件,人物的動作大卻不失細膩,讀者在閱讀的當下便能快速地在腦海中描繪出一連串清晰的鏡頭。這種由文字轉變成畫面的過程,是俠客類小說,尤其是仙俠小說最重要也最能吸引讀者的關鍵。就好比超級英雄電影與傳統武打片,聲光效果更多的前者總是更容易吸引目光。視覺是人類最直觀的感官之一,這也是為何漫畫與電影等藝術形式在技術成熟的現代能夠比文學、詩歌更能夠傳播於大眾文化的原因。仙俠小說就好比文學中的特效片,雖然同樣是文字,但勾勒出來的畫面還是讓讀者大呼過癮,而這就是我們為何愛仙俠的原因。
他因殺戮而生,她為修復而來。千年後的交會,美麗,但致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