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小說是什麼?要我定義的話大概是指本地作家以在地文化要素為題材或背景所創作的經典小說吧,說的攏統簡單一點,基本就是那些會出現在我們中小學時代國文課本裡的文章。看多了外國人寫的東西,總也要轉回台灣本地作家身上,在書店晃啊晃的想找一本這樣的書,卻難以挑選。突然,一眼瞥見這本國民小說讀本,裡面選的幾篇小說其實一開始也引不起我的興趣,真正讓我下手帶它回家的原因是因為,在封面的推薦人上看見了熟悉的名字,是高中時代很照顧我的蘇主任,既然是主任推薦的想必不會太差,就這樣把這本書抱回來了。
黃春明、白先勇、鄭清文等等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是沒讀過他們的作品,至少也都聽過其人。一直以來我對作家本身都沒有太大研究,只拜讀作品而對其人知之甚少,這幾位當然也不例外,即使高中讀了幾篇他們的作品,對他們的認識依然有限,會想找這類的作品來看其實也是想對本地作家和文學有多點認識。本書收錄了十四位台灣名作家的經典作品,十四位作家背景各異,有的是出生於本土,有的則是從中國輾轉來台,因此這十四篇作品不論在題材、背景或寫作風格上都是各有所異,拜讀當下幾乎能看見台灣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歷史背景和多元文化,古人說文以載道,對我來說更先發現的是文以載「時代」。
本地作家的作品除了能看見自己國家的文化歷史在文學上的呈現之外,也是學習或欣賞不同寫作風格的好標的。黃春明、廖輝英、陳淑瑤等老師的作品使用了台語的筆觸,讀的時候切換到台語要比用中文來得順暢、親切。相反的葛亮、嚴歌苓等老師的作品則充滿了濃厚的中國筆觸,題材上也是以中國為故事背景。這些都反映了台灣歷史裡多元的族群成分,而書中首篇,鄭清文老師的《三腳馬》更是帶有台灣日治時期的歷史元素,在在顯示了台灣這塊土地的豐富樣貌。
既然有十四篇經典,總會有幾篇是特別喜歡的吧?是的,當然有。李昂的《彩妝血祭》寫出台灣最黑暗的那段歷史,其中又參雜了許多複雜的社會議題,閱讀的當下其實不易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涵,但卻不會令人覺得艱澀難懂,要形容的話大概有一種在欣賞抽象畫的感覺吧,似懂非懂值得讀者反覆品味。賴香吟的《霧中風景》用第一人稱述說青少年成長中最深沉的內心糾結,當然不那麼真實的故事情節可能讓人有些難以體會,但隨著故事進行,似乎會能夠逐漸理解主角內心的複雜情緒,甚至猛然發現,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竟然也曾有過相類似的情緒!這時不管故事寫的是什麼,我們早已被拉進主角的心靈空間了。許正平的《光年》讀來相當具有畫面感,也難怪會被改變成電影《盛夏光年》了。不過這不是我喜歡這篇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是作者寫作的筆法,流暢劇情推展中並不單純只有優秀的敘事手法,還加入了不少如詩文般的語句來讓讀者有更深刻的心理感受和想像。「天文館裡,行星仍然沉默無聲,繞著恆星運轉。」像這樣與前後文沒太大關係的一句就能在讀者心裡留下許多思考空間。(這樣說不知道有沒有比喻錯誤,這有點像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每篇文章最後都有本書主編─凌性傑或石曉楓兩位老師的解析,其實我原來是有些排斥看這種他人所寫的解析的,因為我認為文章的分析是因人而異的,在閱讀當下腦中早有無數的分析產生,看了他人的解析反而容易失去了自己最獨特的見解。不過偶而這種由他人來做的賞析也不算太差,尤其本書裡幾篇文章其中的意境十分難掌握,經由兩位老師的評析反而更能理清整篇的脈絡,對日後再次閱讀肯定有正面的幫助。
國民小說讀本,不論描寫的是什麼樣的故事,不論給人留下什麼樣的情緒,不變的都是其中不斷流轉的人情,無關乎族群背景,無關乎立場認同,這些都是對時代、對土地、對人們最溫暖的關懷。
留言列表